第三回合初賽報道

第三回合初賽 戰況直擊
《星島日報》二O一九年一月十日
 
採訪及攝影:本報記者
第三回合初賽戰況及評判評語,下個月繼續於本報連載。如欲提交辯題、查詢比賽詳情及重溫簡介會錄影片段,可瀏覽網頁:www.stheadline.com/debate。

藍田聖保祿中學 攻擊推論皆有力
辯  題: 港府應制定《好撒馬利亞人法》
正方學校: 滙基書院(東九龍)
正方同學: 梁采琳(主辯) 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
霍可瑩(第一副辯)
彭珈嵐(第二副辯)
反方學校: 藍田聖保祿中學
反方同學: 李津津(主辯) 最佳辯論員
鄒欣真(第一副辯)
鄧蔚藍(第二副辯)
  正方滙基書院(東九龍)認為,如港府制定《好撒馬利亞人法》後,即使施救者在救人過程中不慎傷害被救者,也毋須負上刑責,此舉會有助更多人無後顧之憂,願意向患者伸出援手,從而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正方又引用台灣和日本例子作為類比,指立法後救人率有所上升,同時有助引領社會風氣,提升大眾對急救技能的認識,並進一步改變現時社會漠視向患者施以急救的現況。

  反方藍田聖保祿中學則引述多位法律學者的意見,指現時香港實施的《普通法》已可保障施救者的權益,只要是進行合理施救,便毋須負上法律責任。反方反對辯題基於制定《好撒馬利亞人法》並不能針對問題核心,根據一項民調發現,有八成受訪者表示不施救的原因是因缺乏急救知識,而並非害怕負上法律責任。此外,立法只會製造架牀疊屋,令程序複雜化和浪費人力物力,不值得推行。

  評判指出,正方嘗試通過立法可產生的效果去論證辯題;反方則嘗試從法律概念去處理辯題。雙方同樣站在道德高地上,認為有需要向患者施以援手及同意將急救知識普及化,惟正方欠缺例子說明,且推論過急。反方較能明確闡釋《普通法》已可免除施救者的刑責,在攻擊力和推論方面表現均較為出色。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成功晉級
辯  題: 本港學校應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
正方學校: 迦密主恩中學
正方同學: 馮永棋(主辯)
朱彥樺(第一副辯)
鄭淇方(第二副辯)
反方學校: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反方同學: 關正楠(主辯)
馬焯禮(第一副辯) 最佳辯論員 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
黃鎧琳(第二副辯)
  正方迦密主恩中學支持辯題基於現時品德教育只是通過滲透形式融入不同的學科,做法欠缺整全的規劃,過於分散亦缺乏可行的監查方法。正方倡議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每個學年至少有三十個課時獨立教授品德教育,又力言一旦把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學校會得到來自官方的資源,加上有統一的評核標準,將會提升品德教育的成效。

  反方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認為品德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現時學校分別採用形式教育(如宗教科和生命教育科)或非形式教育(如周會和早會),並且從建立校風方面向學生灌輸品德教育及鼓勵付諸實踐。一旦把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將道德價值學科化,只會令學生着重考試而非實踐,有違品德教育的本意。

  進入中段,雙方針鋒相對,反方逼問對手既然道德是一種價值觀,含有主觀因素,即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良好表現,但由於學生之間不知道對方的家庭狀況,亦難以評論他人有否在家庭中實踐孝道此類良好的價值觀。

  評判指出,正方提出獨立成科有助規劃和監查,令分散變成集中,卻缺乏論述究竟集中會帶來哪些利處,亦較少運用生活環境的例子進行討論。至於反方不斷質問對手:如何論證獨立成科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品德,由於正方在這方面無法提出有力的回應,以致整場賽事被對手牽制。

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 準備發揮俱佳
辯  題: 大型購物節對社會影響利大於弊
正方學校: 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
正方同學: 利朗兒(主辯)
楊俊傑(第一副辯)
秦崇熙(第二副辯)
反方學校: 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
反方同學: 林麒軒(主辯)
伍芷瑩(第一副辯) 最佳辯論員 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
黃穎潔(第二副辯)
  正方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認為大型購物節能促進香港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首先,商戶能用較少的租金在場內促銷產品,以工展會為例,只需付出較少參展費便可在一個人流強勁的促銷會中建立品牌,不僅為商戶帶來經濟利處,也促成更多就業機會。其二,在社會方面,大型購物節能讓市民有更多休閒的選擇,同時,通過大型購物節所舉辦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有利市民擴闊視野。

  反方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反駁,大型購物節只會加劇市民衝動消費,因貪便宜而購入大量沒需要的產品,最終淪為垃圾,並不環保。反方又引用大量數據佐證指大型購物節製造許多即棄包裝用品,以去年一個網購節為例,製造了三億三千萬噸包裝廢物。

  進入中段,反方批評大型購物節只是短期舉行,難以做到正方所言般有文化交流。反方又直指大型購物節內的產品質素參差,打折促銷出售的只是過期的食品或不符標準的產品,不利消費者。

  對於反方批評購物節造成過度消費,正方則回應指這與大型購物節無關,而是源自市民平日的消費模式。評判讚賞雙方準備充足,但反方的回應和攻擊更勝一籌。雖然正方提出「平日消費」的論點不錯,可惜太遲才推出,未能扭轉形勢。

嘉諾撒書院 強勢攻擊壓對手
辯  題: 醫管局改以聯網形式推行
醫院認證計畫利大於弊
正方學校: 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
正方同學: 郭芷瑩(主辯)
鄭嘉怡(第一副辯)
李翠山(第二副辯)
反方學校: 嘉諾撒書院
反方同學: 梁天憫(主辯)
林詩瀅(第一副辯)
許銀玲(第二副辯) 最佳辯論員 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
  正方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開辯時嘗試把「檢討日常護理工作」的範疇剔除於醫院認證計畫內,力言醫院認證計畫的目標和定位屬於高層次,檢討集中於醫院的架構規劃、管理方法,以至整個醫療系統的設計,並不會對前綫的醫護人員構成影響。

  反方嘉諾撒書院卻推翻正方的定義,指聯網認證計畫實行了九年,但成效一直備受質疑。多個醫學組織,包括前綫人員投訴計畫帶來大量的文書工作,令壓力大增。為了解決此問題,醫管局才提出改以聯網形式推行醫院認證計畫。反方認為衡量辯題在於以聯網形式能否針對過往的弊處,從而有利醫療界發展。反對辯題原因在於無法確保質素;根據醫管局文件所指,是以抽樣形式檢查醫院,而非逐所醫院檢查。由於現時各所公立醫院的設備和模式各有差異,抽樣檢查以局部代替整體,根本無法確保醫療質素,只會造成誤導。

  進入中段,反方不斷攻擊對手無法論證抽樣檢查對認證計畫可帶來利處,而正方亦未能就此攻擊作出有力的回應,以致整場賽事陷入捱打局面。評判表示,正方最大失誤是未弄清改制的細節,加上回應乏力和發言超時被扣分,成為致命傷。



藍田聖保祿中學以較佳的攻擊力和推論,壓倒對手。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攻擊有力,成功推翻辯題。

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準備充足,加上臨場發揮不俗,順利出綫。

嘉諾撒書院第二副辯許銀玲再次憑着出色的口才連奪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