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合初賽報道

第三回合初賽 戰況直擊
《星島日報》二O一九年一月四日
 
採訪及攝影:蔡洛茵
第三回合初賽戰況及評判評語,下星期三至四繼續於本報連載。如欲提交辯題、查詢比賽詳情及重溫簡介會錄影片段,可瀏覽網頁:www.stheadline.com/debate。

德雅中學 舉例論證險勝
辯  題: 港府應制定《好撒馬利亞人法》
正方學校: 崇真書院
正方同學: 孫嘉怡(主辯)
李漢庭(第一副辯)
溫浩揚(第二副辯)
反方學校: 德雅中學
反方同學: 吳鈺婷(主辯)
梁祖琦(第一副辯) 最佳辯論員 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
管慧林(第二副辯)
  正方崇真書院開辯時指出不少地方如歐美國家、台灣、日本等都已實施《好撒馬利亞人法》,目的是保障向傷病者作出急救的施救者,以避免施救者因傷病者的傷亡而遭到民事追究,從而鼓勵市民對傷病者施以援手。本港制定此法不但可以減低公眾因施救失敗而負上責任的顧慮,又可增加傷病者得到及時救援的機會。

  反方德雅中學反指香港人面對傷病者時,都會作出相對應的反應,例如擁有專業急救知識的人會為傷病者急救,一般市民則會報警求助。救人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成事,而是需要有專業知識,懂得使用合適的方法。再者,香港過往並沒有施救者因施救失敗而被起訴的案例,所以港府根本毋須制定法例。

  在交互答問環節中,正方指出有實施此法例的國家的救援率比無實施的為高,而且進行急救亦比甚麼都不作為好。反方第一副辯則抨擊對方指雖然外國例子顯示救援率有所增加,但其實背後是因國民擁有一定的急救知識,就以德國為例,國家對急救教育投放大量資源及補給,令急救技能普及率達八成以上,並非單單因實施法例而令救援率增加。

  評判指出雙方數據欠奉,正方在內容上流於空泛,只談理念和願景,導致說服力較低。幸好反方中段帶出德國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論點,險勝對手。

筲箕灣官立中學 論點有力成功出綫
辯  題: 本港學校應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
正方學校: 沙田蘇浙公學
正方同學: 周卓文(主辯)
許銘瑩(第一副辯)
余芷晴(第二副辯)
反方學校: 筲箕灣官立中學
反方同學: 洪銘財(主辯) 最佳辯論員
吳榮燊(第一副辯)
陳鈺珊(第二副辯) 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
  香港教育局關注學生的全人發展,正方沙田蘇浙公學指香港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偏低,為提升他們的德育水平,當局有必要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正方認為現時的滲透式教學概念模糊,欠缺整體規劃,若獨立成科則可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

  反方筲箕灣官立中學則指出,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只會令學生着重品德知識多於實踐,無法真正提升他們的品德素養,因獨立成科需具有統一的課程框架及評估機制,教學內容彈性較低。此外,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只會削減正規學科的課時,教師為了追趕課程進度或要為學生額外補課,加重師生的壓力。

  正方質疑反方只着重學業成績而忽略品德修養,忽視獨立成科的重要性。反方則以日本為例,雖然日本已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但年輕人的自殺率屢創新高,證明品德培養並非單靠獨立成科便可做到。反方力言現時利用滲透式教學,將品德教育滲透到各個層面,例如中文、常識、通識、歷史等科目都有提及品德概念,以不同科目多角度滲透切入,令學生通過潛移默化方式,吸收正確的價值觀。

  評判指出正方理據薄弱,例子不夠完備,甚至以偏概全,以致反方抓緊優勢,借力打力。評判亦提及,反方在比賽中段及尾段未有闡釋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如何對師生造成壓力,若辯員加以論述,更能錦上添花。

迦密柏雨中學 整體表現取勝
辯  題: 大型購物節對社會影響利大於弊
正方學校: 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
正方同學: 洪嘉曦(主辯)
蔡慶宗(第一副辯)
湯皓冰(第二副辯)
反方學校: 迦密柏雨中學
反方同學: 潘瑩露(主辯) 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
李羲言(第一副辯)
張迪森(第二副辯) 最佳辯論員
  正方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指出,現時不論實體店還是網絡店都出現林林總總的大型購物節,不但吸引民眾消費,為商家帶來龐大的銷售額,而且能夠刺激消費,增加內需,帶動經濟,同時亦令消費者更加方便,因為銷售地點歸一,可以貨比三家,從而節省格價時間。

  反方迦密柏雨中學則指出,各商戶推出各式各樣的大型購物節,變相鼓勵非理性消費。在購物節期間鋪天蓋地的宣傳,會對消費者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消費者購物成癮。此外,消費者可能僅抱「貪平」心態,忽視實際需要而過度消費,製造大量不必要的垃圾,嚴重污染環境。

  正方追問反方如果市民不消費,市場只會萎縮,令整體社會經濟變得更差,是否反方所希望見到?反方反駁並非不消費,而是消費要得宜,過度節儉會犧牲良好的生活質素,過度揮霍亦會白白浪費寶貴資源,所以兩者之間應取得平衡。反方再力言理性消費並不是拒絕消費,而是拒絕浪費,不是單純為省錢,而是要提高消費效益,追求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評判認為雙方都對消費主義定義模糊,未能配合社會影響作利弊比較。正方只從經濟角度出發,處理未夠全面;惟反方能從消費者心理及環保角度探討,因此整體表現較佳,順利晉級下一回合。

荃灣官立中學 主綫清晰獲晉級
辯  題: 醫管局改以聯網形式推行醫院認證計畫利大於弊
正方學校: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正方同學: 倪萍(主辯)
彭家俊(第一副辯)
陳煒全(第二副辯)
反方學校: 荃灣官立中學
反方同學: 陳鈺菁(主辯) 最佳辯論員
甄俊賢(第一副辯) 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
李雪菱(第二副辯)
  正方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指出,現時實施接近十年的醫院認證計畫,原意是評估醫院在臨牀服務、設施和管理上的不足,從而持續改善服務質素,保障病人安全。在醫療程序方面看似變得更有系統性,令整體醫療質素提升,但此認證過程卻加重前綫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因他們需額外騰出時間處理大量認證工作。若改為聯網制,不但簡化認證過程,避免重複審核,減輕前綫人員的工作壓力,還可以配合現有制度,提升服務質素。

  反方荃灣官立中學批評正方過於理想化,即使推行聯網制,但醫管局不增聘非醫護人手,仍然由前綫醫護人員應付認證工作,只是「換湯不換藥」。計畫原意以每所醫院為單位來進行認證,從而衡量醫院在各方面的表現。因每所醫院都各有不同特色,若改為聯網制,只審核聯網「龍頭」醫院,缺乏針對性,不能善用資源。再者,目前醫管局轄下七大聯網,資源分配不均,罔顧風險漏洞,質疑如何提升醫療機構的質素和保障病人的安全。

  評判認為正方在開辯已經失據,及後只是不停重複論點,加上正方未能於有限時間內在交互答問環節中提出有效的發問,導致嚴重失分。相反,反方能從病人利益及資源分配出發,主綫清晰明確,勝出比賽。



德雅中學第一副辯梁祖琦表現出色,連奪兩獎。

筲箕灣官立中學捉緊有力的論點,順利出綫。

迦密柏雨中學以佔優的整體表現,成功出綫。

荃灣官立中學主綫清晰,取得出綫權。